卡爾會去無錫嗎?
目前,奢侈品牌更關注中國的新富階層。WGSN的哈里斯認為,有錢人是不同于你我蕓蕓眾生的,他們對奢侈品的忠誠不受經濟衰退的影響。有了他們,奢侈品行業即便受經濟走勢的影響出現些微下滑,一旦經濟復蘇,恢復也最快。這也就解釋了,為什么這個非生活必需的行業歷經數次全球性經濟低迷,仍然沒有死亡的原因。
年初,胡潤百富在上海發布《2009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》。報告指出,中國富豪年平均消費200萬元,其中,名車、名表等奢侈品是最大花銷項目。報告還指出,中國52%的富人生活在北京、上海以外的城市,二、三線城市居民對奢侈品的認知程度、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。2007年后,奢侈品在中國發展最快的不是北京、上海,而是成都、哈爾濱、大連、重慶、西安、無錫、溫州、寧波等二、三線城市。
高盛銀行預測,未來5年內愿意消費奢侈品的中國人口將從4000萬上升到1.6億,二、三線城市的人口是奢侈品業的主要支撐。北京、上海的消費者見多識廣,精明世故,判斷力強,過了需要奢侈品進行身份認同的階段,傾向于購買小眾但更高雅的品牌。比如奧地利皮具品牌Ludwig Reiter,這個有120年歷史的品牌至今堅持手工制作,很少打折,只在優惠季給VIP客戶9折,剛剛在北京金寶街上的高級購物中心金寶匯開了專賣店。所以,路易威登、愛馬仕等品牌需要西安、無錫等市居民的支持,讓他們在二、三線城市復制在大城市取得的成功。
二、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相比,廣告費用、人力支出、運營成本更低,價格競爭的程度也小得多,利潤空間反而更高,“開一家贏一家”,一個奢侈品代理商說。這就不難理解江詩丹頓在寧波開旗艦店,歐米茄全球只有20家旗艦店,14家在中國,除了香港、北京、上海,就是開在鞍山、溫州、昆明、大連等城市。就在浙江臺州市,今年也開了家東森購物中心,里面不乏卡地亞等奢侈品牌。
面對中國市場,設計大師們放下身段親臨“紅色中國”。香奈兒的卡爾·拉格菲爾德市場嗅覺最靈敏,他是少數幾個第一批來中國內地的頂尖設計師。2006年,他來中國,本刊記者參加了媒體群訪。那天,卡爾依舊是符號化的裝束:馬尾辮、墨鏡、手套、折扇、H&K襯衣和Dior Homme外套,據說這身打扮他仍花了兩個小時。他來是為了推廣香奈兒的高級定制禮服。他熱情介紹香奈兒首創的一種服務——“飛翔的裁縫”:只要客戶需要,不管其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,香奈兒的裁縫隊伍即刻飛到客戶家中為其量體、裁衣、試衣、修改,免得顧客多次飛到巴黎勞心費力,并替顧客省了費用。
那天的記者會上,卡爾刻意拉近與中國的距離。他說本季春夏的高級定制禮服采用了中國17世紀的傳統手工藝元素,“沒有人能避開中國流行這個字眼”。他談到自己的攝影愛好,說下一個攝影主題是中國的香港,最后又表示他很欣賞章子怡。
在法國老牌Celine設計總監伊娃娜·歐馬奇科(Ivana Omazic)那兒,本刊記者也體會到她希望獲得中國消費者的好感。中國消費者,尤其是女性,大多數對奢侈品的要求是把“實用性”排在“個性”之前的,為此歐馬奇科專為中國職業女性設計了容積大的包。“職業女性要工作,要不停出差,結束一天工作后換下襯衫然后去放松,她們需要能裝下所有東西的提包。至少我自己是一出門必帶包的。”包的顏色有紫羅蘭色、青銅色、白蘭地酒色、巧克力色,和任何衣服都能搭配;附有多個獨立的內袋,裝小東西很方便拿放。最后她體貼地對本刊記者說:“在我看來,非表演性的服裝設計起來更難。時裝,就要時尚而實用。我可不認為‘實用’是個老土的詞兒。”